【CLECSS 263】中国律师的饮酒文化

时间:06月24日
来源:CLECSS
作者: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理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

以前在北京工作时,那位同样从香港过来的合伙人,说每一次去吃饭前,都要喝点酸奶,因为吃饭时跟客户要大量喝酒,酸奶有保胃解酒之效。很幸运的是,我们这些香港律师到了内地,一般客户/同行都会让我们“随意”,所以我们喝酒一般比同桌的少一半。今天我从一个香港律师的角度看看内地的喝酒文化。

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无论是红酒,白酒,黄酒,在餐桌上律师和客户都大量喝,不醉无归。而西方律师一般在餐桌上喝酒点到即止,如果真的要大喝,一般会餐后找个酒吧,才大量喝酒。分别是,中国人把餐饮的交际跟交朋友融为一体(大家在吃饭时“称兄道弟”)。而西方人一般在商务的餐宴上就是基本的商务交际,真正的Personal Friends 才会在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

中国喝酒文化的好处

好处是可以把商务上的朋友很快融进自己的朋友圈。“喝过酒,大家便成朋友”。当一杯又一杯酒喝下去后,平时的距离都会消除,律师和客户越来越High,在工作上的距离在喝酒后就没有了。这样第二天继续工作时,昨晚“称兄道弟”的客户就不好意思那么严苛。你无论是向客户拿资料,或向客户提供意见时,都更能得到客户信任。与同事的交际而言,喝过酒后就少了办公室里的阶级,昨晚跟合伙人喝酒唱K,第二天在办公室关系就会拉进很多。

中国喝酒文化的坏处

当然,这样喝酒也有坏处。首先,这样大量喝酒对律师的身体会是个挑战。其次,有时候我们把我们工作上的客户/同事,和我们现实生活的真正朋友搞混了。我一般不会把加同事的微信,因为我想把现实生活的Personal Friends 和工作上的同事分开。否则,我们下班后也会把自己私人生活和公事混在一起。所以其实我更认同西方的餐饮模式,就是商务晚餐就点到即止,只会找自己的好友晚上去喝酒。

结语

我在中国内地喝酒,都会入乡随俗。每次都陪各位律师/客户豪饮,醒来又是一条好汉。在多年跟内地朋友交流中,每次都有一些很有趣的观察,让我的人生更丰富。我很享受那种文化差异为我带来的生活点滴,期待不久的将来去遍中国每一个城市,跟遍布中国各地的CLECSS律师朋友多交流!

【如果大家认同CLECSS “ Think Big; Do Big” 的理念,请关注支持CLECSS微信公众号(“CLECSS”),转发给朋友,及在朋友圈分享,谢谢各位!有兴趣加入CLECSS 微信群的朋友可以发电邮给 clecss.educatio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