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

【CLECSS 394】律师职业发展:Why and Why not?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去年写过一篇很受欢迎的文章【CLECSS #43】《律师:To Be or Not to Be?》, 结论是如果你在想是否做一件事情时,一般情况下应该做。因为大多时候人生回望,人会为了没做一件事情而后悔,而不是做了一件事情而后悔。今天我继续写写《Why and Why not?》。Why律师在法学院的思维,一直要“问为什么”。还记得我读法学院的第一年,教授说,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分数比别人低,是因为你每个句子差了一个字,就是“because”。因为你没有解释到你论点的原因,所以我不能给你高分数。这是很典型法学院培训出来的思维,凡事都要想清楚为什么。例如,我去读LLM/JD有什么好处?我出来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么?我毕业时经济如何?简单来说,你要找一大堆理由去支持你为什么作出一个决定。很多时候,我见过很多法律界朋友想’Why” 想得太透反而有反效果,因为当你要想到这么多好处去支持你一个决定时,有时候机会就错失了,被那些不用想得这么透的人占了先机。很多时候,你都没有办法预知未来,未来就好像一团迷雾,当你看得清楚时,别人已经走了几丈远了。Why not 更好的做法,是当你决定一个法律职业选择时,你第一个问题是自己主观上是否喜欢(例如读LLM/JD)?如果第一个答案是正面的话,第二个问题就是“Why not?”。你不用找那么多理由去支持自己做的决定,反而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呢,做有什么坏处呢。如果这个决定没有什么太大的坏处,根本就不用考虑那么多。尤其是如果你还年轻,根本就不用想那么多。在回答了“Why not?” 问题后,就可以放胆去做。“Why not?” 表面是简单的两个字,但背后包括了做人的勇气和洒脱,人一辈子这么短,何不潇洒走一回。事实上,我过去几年见到的例子,也是那些勇于作出决定,勇于尝试的人,他们最后的成功机会更高。结语我们都是法学院出来的,都有着法律学院的逻辑思维。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胆识和前瞻。我们所依赖的,不是Why那种严谨的逻辑思维,更多的是Why not那种胆识和勇气。在此祝愿所有CLECSS 朋友们都以Why not的勇气,努力勇闯自己的法律的人生!【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93】律师是否需要掌握第三种语言(包括方言)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在现今法律社会,主要的工作语言都是中文(普通话)和英文。到底学习/掌握第三种语言(包括方言)有没有价值?具体要看你工作的地点和执业的领域。是否要学当地方言比较多人问我,在香港工作是否需要学粤语。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上是不需要的。假设你在金融机构或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跟你打交道的都是说普通话和英语,所以如果你本身不是说粤语的话,也没关系。同事(例如你秘书)也会跟你说普通话。当然也许你说你想争取跟他/她学习/练习粤语,但同时你秘书也会争取机会跟你练习普通话,这样的话,最终你们也是说普通话较多。有一些内地朋友跟我反映,有些情况下在香港工作说粤语有好处。比如说,如果你是做上市/合规的律师,当你跟香港联交所打电话,如果你说粤语,对方就会比较有亲切感,那对方就不会太“官方式”地跟你交谈。相反,如果你打电话进去说英文或普通话,他们就会“官方式”地跟你沟通。其实同事间也是这样。相信在上海会说上海话也有一定好处。其他语言有些朋友在做其他非英语国家的业务。例如你在德国,法国,日本等律所工作,做的都是跟那几个国家的来往业务。有些中国律所本身就有个别国家的业务组(例如日本/韩国业务组)。根据我跟有关律师交谈,如果能充分掌握该国家的语言,那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行的话,其实也没所谓。比如说,如果你在德国读书,在日本读书,你在该国呆几年可能对该国的语言在掌握得不错,可以直接用该国语言跟当地人交流。但是如果你只是工余时间去学一下,未到能在工作上应用的水平,其实用处也不大。最终文件上也是要依赖翻译。反而多了解一下当地文化不错,例如如果你接待韩国的客户,多了解韩国的文化对跟客户交流有帮助。结语各位CLECSS的律师朋友们,语言表达是律师的基本技能。在香港,我就习惯天天运用“两文三语”(中文+英文;普通话+粤语+英语)。无论大家在哪个城市做什么业务,也希望大家在语言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业务上做得最好!

【CLECSS 392】律师父亲节– 伴你同行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今天父亲节。祝各位做父亲的CLECSS律师朋友们都父亲节快乐!我去年父亲节写了【CLECSS #25】《父亲教我做律师的世界观》,向各位读者介绍了我的父亲。今天我继续写《律师父亲节– 伴你同行》,希望各位CLECSS 律师朋友们都在父亲节好好陪伴着父亲。在内地放映《哆啦A梦- 伴你同行》电影好几个月前,我已经在香港看了。每个人成长当中,都会有人伴你同行,正如多啦A 梦伴着大雄成长一样。我看完电影就很感动,想起了我成长时在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同学,我的同事,土兔论坛和CLECSS讲座的每一位朋友。其中有些朋友虽然已经不在我身边了,但你将会永远活在我心里,因为你见证了我的成长,正如我见证了你们的成长一样。伴我同行在CLECSS 的文章,多次提及我父亲是一位历史老师。虽然我在香港出生和成长,但从小到大我家就放了整套中学的历史教材。所以在小学时,我已把整套中学历史教材看完。有时候对中国历史不明白的地方,也会跟父亲讨论一下。我家庭并不富裕,所以小时候旅游不多,对中国历史和地理认识,也是从书本学过来的。加上看一些武侠小说,例如金庸,加强了对历史(包括野史)的认知。从小到大,父亲作为历史老师对我的“中国观”的影响至深,所以小时候纵使我在香港出生成长,身边的朋友都是香港人,我很早就关心中国的所有事情。我很庆幸自己开拓了眼界,而不是每天只想着香港每天发生的小事情。事实上,如果我们放眼地球,香港只是整个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这是父亲一直灌输给我的“中国观”和“世界观”,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而读中学的时候,也顺利连续六个学期历史全班考第一,香港公开考试历史课摘A。继续伴我同行本来我是很应该继续读历史的,因为的确是我最强的学科。但是那时候觉得如果要改变世界,可能读法律和做律师更有意义。就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读法律。这点父亲也比较支持,因为他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也知道历史老师的事业发展有限。我在香港读完法律,发现很多思维都很本地化,我觉得我是时候去美国看看,了解不同事物的观点。我家里环境不是很富裕,但父亲很重视教育,也支持我去美国读JD。在我第二及第三年时,拿了一些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就一直熬到JD毕业了。回到香港后,跟当初计划一样,进了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也利用工余时间做一些帮助其他中国法律学生的事情。父亲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也很关心国事,但是他生活在香港圈子里,没有机会去直接帮助其他中国人。也许,很多心愿和事情,就我替他完成了。自2007年起,我跑遍中国的天南地北,用自己的周末和假期去中国各个城市做讲座。父亲去的地方很少,这几年,我把他关心国事的精神都带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父亲深深地影响着我,正如这几年我影响了不少中国的年轻律师一样。结语– 爱父亲,爱每一位中国人从小到大,父亲说话不多,去的地方也很少。但他对我的潜移默化,一直影响我极深。让我在成长道路上,一直坚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国家面前,只要是好的事情,就去做。虽然我是一位律师,但我从来不喜欢争争吵吵,我喜欢把实事做出来。过去8年里,就默默地在全国做了数十场CLECSS讲座和写了几百篇文章。说到最后,还是我们最后为社会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出来。每次跟中国的法律年轻人见面,我都看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正如父亲见到我一样,对儿子成长成才的渴望一样。在此,我再次感谢我的父亲“伴我成长”,也祝其他“伴我成长”的CLECSS律师朋友们父亲节快乐!【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91】三塔(7):那一年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今天六月二十日,农历五月五日。各位CLECSS 朋友们端午节快乐!CLECSS很高兴继续连载“他/她不想说”的原创故事《三塔》。在《三塔(7):那一年》,作者会重温一下我们10年前用法律出国留学网站的Good Old Days,讲述陈克律师在法律BBS 认识女孩的过程,大家不容错过!大家要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可以用微信搜狗(weixin.sogou.com),搜索【CLECSS #299】,【CLECSS #315】,【CLECSS #330】,【CLECSS #345】,【CLECSS #360】及【CLECSS #376】重温《三塔》的前六章。(作者:她/他不想说)原创虚构,独家连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谢绝转载,多谢配合。有多久没见你,以为你在那里。原来就住在我心里,陪伴着我的呼吸。陈克曾觉得,自己对女孩的好感,早在六岁就断绝了。那次在公园里,他亲了下一个陌生的小女孩,被穿着军装的父亲当“小流氓行为”处理当场一顿暴打。此后,从小到大,陈克只和男生玩。面对女生,他或是故意沉默不语,或是不故意地憋红脸无法言语。当然,在陈克家乡人看来:这样的男娃,十分普遍,毫不稀奇。陈克自己也认为这样很好。开开心心地叼着烟打“反恐精英”和“实况足球”来度过大学四年里每一个夜晚,十分规律地令他愉悦。同寝室的男生或早或晚地有了女友,而陈克认为:这点精力和时间还不如拿来升级电脑,让反恐战士主观视角更清晰;或是买个罗技的人体工程学键盘,让罗纳尔多的转身更流畅。当然,在上海西南角这个从前门可以望见后门的大学校园,这样的男生,十分普遍,毫不稀奇。陈克从来不曾英俊,更妄论得到过女生的亲睐。大学时代的陈克,就像每一个还没发育好的瘦削男生,小小的个子,校园超市里配的便宜眼镜,浑身总是那几件深色不知品牌的汗衫和油污的牛仔裤,胡渣一个月可能不会剃超过两次。他平时不声不响。从未挂科,但也从未拿过奖学金。绝非运动型,更不是演讲型。足足四年里没有任何亮点。当然,从陈克那个喜欢捏着女生的手谈入党可能性的班主任霍老师看来:法学院里这样的搓男,十分普遍,毫不稀奇。大学时,陈克也从不需要考虑未来。父亲转业后在政府大院任职,更有一群一起转业在全国公、检、法系统的战友。陈克在上海读完法学院,想必或按父亲的旨意在家乡政府大院里子继父职担任公务员;若由叔叔们安排,随便挑个家乡市里的公检法单位戴个大盖帽,继续开开心心叼着烟打“反恐精英”和“实况足球”来度过此后人生里每一个夜晚。怀着这样的想法,陈克自然从大不需要考虑未来。大四那春节后,陈克下了长途车,又挤着换了两部公交车,回到校园。手里拿着家乡某位叔叔单位开出的《实习鉴定》,尽管陈克只是去转了一次,但却已得到了一个“优”。于是,按他所愿,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地享受完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那一年上海的冬天,寒雨十分地频繁。不曾下雪,却可以让人冷到骨子里。陈克同楼层各寝室一圈转完,抽抽烟,扯扯淡,回到自己寝室书桌前已是晚上十一点。他的电脑从不关机,也从不介意同寝室的室友任意使用。上铺的兄弟实习回来早已睡下打鼾,窗外则是寒雨绵绵。无聊的陈克也只想开机再“杀杀人、踢踢球”,继续消磨点青春。打开显示器,却发现室友没有关闭IE,开着一个影响了他接下来近十年的著名网站。陈克在大四上学期其实从霍老师的就业指导里听说过这个叫“金狗”的网站。据说,“金狗”的创始人是一个很成功的法学院女毕业生,给网站取名“金狗”,是为了致敬她那出国留学属狗的男友。网站的界面采用大红色。其实也就是一个简单的BBS,分门别类有不同栏目。方便法律专业学生探讨“职场信息”、“法律留学”、“托福经验”,等等。陈克向来上网只上新浪门户看要闻和足球,或是Chinaren校友录看看班级活动安排。这次还是他第一次上“金狗”。稍微开了开窗,听着雨声,叼着家乡叔叔给的好烟,陈克无聊地随手刷着“金狗”里的帖子。一个ID叫“铁扇公主”的用户所发的“美国律师事务所实习经历”的帖子似乎最火。纯粹出于好奇,陈克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全贴。显现在陈克面前的,却是一个他从所未闻,不曾涉足的世界。陈克从来不知道:在上海,除了打官司的中国律所,还有在高档写字楼办公处理跨境并购交易和国际公司法律事务的外国律师事务所。他从来没听说:这样的外国律师事务所,给实习生的每周实习补贴差不多就是陈克一个月的所有开销外加零花钱。他更没有想到:过了六级的法学院学生,在这样的律所里用英文写出的法律调查报告会被高级律师认为是废纸。“铁扇公主”行文活泼,笔调诙谐。陈克从第一篇读到第十二篇。只觉这些信息,这所著名大学从未教过他;学长从未谈到过;老师从未解释过。“铁扇公主”似乎是这个网站里很火的ID,签名档里留着QQ号。陈克打开QQ,输入这个QQ号,见头像是个女生,还亮着。陈克加了,却没想到对方很快地确认接受。“你好,我也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刚读了‘金狗’上你写的实习帖子。想问一下你们所现在还招实习生吗?”陈克打字速度很快,这是闲时靠替父亲打各种报告练就的绝活。过了10分钟,正当陈克以为“铁扇公主”今晚不会回应时。“滴滴”,对方发来了回复:“还招啊。同学,你那个大学的?绩点多少啊?”“我是XXXX学院的,绩点还可以吧,3.2左右。”“这个绩点也不是很高啊。那你考过托福吗?”铁扇公主好像有点傲。“没有。从没想过出国。”陈克回道。“你如果要申请还是得有托福成绩的,一般600分左右我们所里就觉得可以了。”铁扇公主回的更快。陈克想了想,觉得也就随便问问,反正这女生也不知道自己是谁,问问并不丢脸,“那托福该怎么考啊?我可以去试试。如果时间来得及的话。”“铁扇公主”发来一个笑脸:“你真运气,同学。我这上次报了两个考点。手头正好多出一个下个月5号的,你可以去考。然后看看三、四月里来不来得及赶上。但我不保证肯定有面试啊,我们这里好像也是因为最近实在忙所以在不断找实习生,更不保证一定能留哦。”陈克决定试试。反正nothing to lose。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陈克一边准备托福,一边不时和“铁扇公主”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请教托福经验。他逐渐知道铁扇公主是上海西北某名校的大四本科生,也不是上海生。两人里,反而是她稍大些。自此,铁扇公主也不客气地在QQ上自称老姐。让陈克的同寝兄弟们觉得好笑的是,陈克每晚和铁扇公主聊天的总字符量,往往超过了陈克当月与同班所有女生说话的总字符量。大家开始嘲笑陈克“网恋”,而陈克呢?也不觉得害羞,只觉得一边白天强化英语,一边等公主下了班与她聊天请教,却是每晚的乐趣。一个月内考完,又一个月略忐忑地等待分数。当年并无托福机经,分数计算方式更是与现时不同。刷了分数,610!大大出乎陈克与“铁扇公主”意料之外!陈克也自忖是否真是福星降临:六级分数不过70出头,托福能有此分数,纯属造化。“铁扇公主”于是按聊天时答应的,将陈克的简历简单修改后直接递到了所里合伙人的办公室。那年,非典余孽早过。经济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行业的带领下继续蓬勃。柏恒所合伙人唐涛只想尽快扩大队伍,已同时代表七、八家客户进行不下十五单并购交易。这时候,男律师,不论年级,都会是法律尽职调查的最佳人选:毕竟是体力活,得便宜,还要耐操。陈克在一个春风温柔的下午走进金茂大厦。好陌生地掏出身份证、排队、领卡、刷卡、进电梯井,惴惴不安地由王阿姨带着走进柏恒所的大会议室。唐涛此时案件太多,早已懒得仔细面试。手里简历20来份,男生硬件条件合格者缺只有5、6个。大叹上海地区男生不努力之外,见陈克尚属长相干净,虽英文口语偶尔词不达意,但态度倒也诚恳。经铁扇公主提点一个多月,又大致了解实习生工作范围。但更重要,是个男生。唐涛既可带着出差去边远山区从事谈判尽调,又若犯错时可毫无顾忌地责骂,无需怜香惜玉。想到这里,唐涛笑笑,当即拍板要了陈克做实习生,每周上班四天,每天三百元大洋。这两个当时尚不知会合作十来年的中年人、青年人起身握手,仿佛各自甚欢。唐涛前脚出了办公室,陈克正准备待王阿姨或前台姐姐带着出去。门外闪进一个个头挺小的女生。第一印象里,陈克并不觉得她漂亮。皮肤略黝黑,齐耳短发,右边的头发用一个紫色的发卡全部梳到耳后,左边的短发则随意地在脸庞上。身材也是瘦瘦小小,眼睛却极为有神。“骡拿耳朵(陈克的网名),你来啦!”这女生未语先笑。陈克有点犹豫,“你是。。。”“我是你姐啊!”女生又咯咯笑起来。陈克被女生那有神的大眼睛盯着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见过笑起来那么好看的女生。不禁,脸憋红了。面对着“铁扇公主”真人,陈克一时再说不出话来。待续,逢每月5日及20日刊载,作者加班则相应推迟。按:据说现在有盘口在赌作者身份?大家不如多提宝贵的读者意见吧。一虚一实,也虚也实。作者身份并不重要。这故事里,有我,也有你;还有他,更有她。不是吗?【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90】律师业务的“皇冠明珠”

作者:JZ
06月24日 | CLECSS
作者:JZ,美国律师事务所律师,纽约州执业资格。十数年并购、公司、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务经验。CLECSS组织初始会员,多次为青年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专业技术讲座写在6月27日葛律师讲座前本月27日,我们CLECSS组织将在上海举办葛律师为大家主讲的讲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制度概览 – 跨境投资的多样选择 /Liberalization of PRC Capital Market – Options for Cross-border Investment。葛律师将整体上就中国大陆和境外之间的间接或曰财务投资的法规体制作一次介绍。(详情可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我个人一直对这个业务抱有强烈兴趣。倒不是因为在米国时选过这课,也不是觉得QDII、QFII、共同基金、QDLP、家族财富管理等行业词汇就特别FANCY,而是真心觉得这业务属于律师执业方向的crown jewel。就着准备讲座开场白的档口,也正好随便聊聊。业务结构律师一定得有化繁为简,化简为繁的能力。财务投资管理\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的最大核心无非是:有钱人请有知识的人委托管理财富,保值创富,对冲风险。这么一简化,法律人的思维里立马结构化的监管体系就会是:谁有资格投资 – 谁有资格管理 – 如何安全管理 – 如何下游投资 – 如何分配收益这几个主要的梗。考虑业务结构就是“社会阶层里差不多最有钱的人请差不多最有知识的人代为管理投资”,律师接触的主要客户已属各类律师业务中的高端。又合着上述几个梗里的多重监管需求。窃以为,称此“大资管”业务为律师业务的“皇冠明珠”,想必也不为过。大资管业务的Rationale: volatility v.s. liquidity哥没念过经济学。这段说错了哥不负责的。话说有钱人都知道:钱拿在手里不是钱;用出去才是钱。这个属性可以简言之为“流动性(liquidity)”。但换言之,一旦钱花了出去若变成了固定资产,流动性便成了风险。当然,花钱的行为本身所带来的volatility(挥发性)如果基于合理配置,能使钱生钱,终达到使鬼推磨的效果。于是,有钱人必须将钱花出去进行投资,才能更有钱。这是大资管业务之所以蓬勃发展的本源。纯属个人看法。反正是无责任瞎写,个人更从未特别有钱。平生未曾享受挥发性,却不时受限于流动性。大家,凑合着看吧。特点:信息不对称有钱人往往好忙。黄晓明和他太太如果得自己来管理自己的财富,那他们咋有时间玩跑女和捕手的游戏捏?况且,他们也不一定曾有时间系统地学习各类金融、投资、理财和下游投资的行业知识,无法对资金分配和资产配置有比较深的理解。有知识的人于是出现,出卖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代客理财,赚取佣金,完成知识与金钱的交换。但是,受托人也自然不可能以一个忠实仆人的身份随时请示黄教主和教主夫人。教主夫妇于是唯有放权,但未必能完全明白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构成了大资管业务的特点;也产生了法律监管的最大需求。特点:多重监管于是,在前面各阶段的梗,出现了多重监管:谁有资格投资:合格投资者概念在此是为了保护不让不够有钱的人进来玩这游戏。毕竟投资行为大多不保底,比银行存款的风险级数远高。谁有资格管理:严格说来管理人其实得负有信托责任。尽管中国没有普通法系下的信托责任,但从此基础出发,各类法律法规也大多对各类大资管业务管理人的资质和品格等各方面设定门槛要求。如何安全管理:分权和制衡往往是安全和稳定的最好手段。于是管理人自己不能攥着钱,跑了咋办?得有托管人等各类管理要求应运而生。如何下游投资:下游投资的资产包里往往是证券或私有股权。当然,据说红酒和艺术品也可以。不过,想起美国也曾出现“柠檬树园”可以构成投资公司的投资资产的案例,实体资产成为资产包组成部分倒也不很稀奇。这些下游投资交易,或受制于证券交易法规,或受制于股权或资产并购等规范。大家都是行家,不赘述。如何分配收益:投资者如何收回投资,可否临时赎回,是否保底,管理费计算等等分配细节也需要监管层设计架构。行业现状说实话行业现状有点乱。私募基金、风投、股权众筹,配上传统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理财,投资咨询等业态,以广义的大资管业务的管理人的主体身份为区分,至少能分出十来种业务模式。中国大陆各类监管机关也至少有 CSRC、CBRC、CIRC、MOFCOM、AIC等多个机关共同或分头监管。可以预见,这种多线程杂乱的状态至少会再持续多年。律师知识储备大资管业务的律师多以资管管理人为客户。与这帮经济学、MBA专业出身的家伙们打交道,自然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各类下游投资行业、投资分配原理等多类别知识有足够储备方能驾驭对客户的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谁叫你想和最聪明的这帮人打交道还从他们兜里捞钱呢?你说,对吧。大家若有兴趣参加葛律师的讲座,或是特地过来批评指正哥们我上述谬论,欢迎点击如下“阅读原文”按钮踊跃报名!咱们,6月27日,周六见?

【CLECSS 389】从斯坦福-打车软件活动回来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自从斯坦福商学院毕业后,对所有有创意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每周会坚持看一部有创意的电影,做一件没做过的事情。像Disney 之前又做了Cinderella 的卡通电影,这种明知道故事来龙去脉的就没有兴趣看。已经很久没有出席斯坦福的校友会活动,昨天是被Uber这种创意型公司吸引了过去。在香港这种地方,打车极之容易,所以用这种打车软件的人不是太多。昨天活动在香港山顶,因为Uber 赞助每人交通费100元港币,昨天从中环用了Uber打车去山顶参加活动。等了5分钟,来了一辆奔驰,整体客户服务体验还不错。到了山顶后,找了很久才找到活动地点。原来Uber 几个香港工作人员在香港住在山顶的某一大屋里(估计是租的)。吃过点心后,就开始听Uber 的香港工作人员介绍,以下是我的思考:对世界突破性的改变很久也没有公司像Uber 这样让我兴奋过。像Uber 这个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打车模式,让需要服务者和提供服务者拉近。根据Uber 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的发展远比他们当初发展得快,尤其是亚洲市场也超过了他们当初的预期。最重要的是,同时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降低了失业率(尤其是多了很多女性司机),少了醉驾(因为大家喝酒后不用自己开车),更加环保(资源配合更好)等。另外有趣的是,Uber 昨天更说帮助了不少游客,以前你去旅游,跟司机沟通上可能有问题,现在你在软件输入地址就可以,可以完全不需要说话沟通。总言之,Uber 这个发明实在太厉害,这个商业模式将来也可以延伸到很多其他行业。虽然不一定能延伸到法律业务,但也让我们法律界的好好想想,我们是否都太接受这种用了很多年的固有模式,我们是否有勇气和前瞻思维去想想我们的法律界的未来?大家可以参看【CLECSS #348】《天马行空的宏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Uber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初他们进入香港市场时,也不被看好。因为香港城市太小,满街都是Taxi。即使市场对他们有众多“保留”,他们还是尝试了。有时候事情没有试过是不知道的,只有试过才知道能或不能。像香港这个市场,虽然大家都很容易打车,但是如果坐长途车,例如从市区坐到机场,那就坐Uber Van 会便宜很多,可能是港币200多元(一般出租车可能要上港币400元)。整体来说,他们的价格也会跟市场调整,确保在当地有竞争力。所以这世界这么大,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的,这个要你做出来后才知道。跟法规/监管机关的关系这个其实最具挑战性。以前在斯坦福商学院时读过“Strategy Beyond Market”,就是研究市场以外的策略,包括跟政府/传媒的关系,法规的应对等。Uber 人员跟我们说,这是他们花费很多功夫做的事情。因为其实很多人会说:这个是否“无牌出租车”呢?事实上,每当你创新,打破旧制,也会触及某些人的既有利益。所以,这是每个创意模式背后第一大要处理的问题。Uber 人员说他们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并相信这方面他们做得不错。这个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的勇气,每一次创新,都会触及旧法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却步。我们勇于创新,也敢于突破旧社会,无论有多少旧法规捆绑,我们也敢于往前冲。结语昨天从斯坦福- Uber 的活动回来后,心里还是很兴奋。每天在办公室苦干的律师们,是时候想想自己的未来。对你来说,社会是what it is, 但有没有想过社会what it could be 呢?我们每一个律师都应该有Uber的创新精神,即使你今天改变不了社会,但不妨碍自己有个改变社会的心。这个心一直都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有一天你碰到机会时就会爆发出来。在我做CLECSS 的初期,从来没有想过今天会发展到这么大的平台。但是人生原来就是这样,你没有试过的,不能说不行。因为人生这么长,只要锲而不舍,你的机会总会来临的。祝各位CLECSS 朋友们常存创新精神,在法律事业做得最好!【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88】莘莘学子的择业方向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作者:郭素平,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和美国执业律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又到了毕业、择业季。不论拿到的是JD 还是LLM,我想小师弟小师妹一定每天在想:如何办?如何办?回国?留下?到哪去?回想起当年自己面临的困惑,希望写点什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想不论拿到的是JD 还是LLM,眼前的路大致有如下四条:(一)进当地(美国、澳大利亚等)大的律师事务所国际部,因为懂中文,所以有优势;(二)进当地小所,学习点经验,最终自己开业;(三)回国,开始进外所锻炼锻炼,最终到中国所;(四)到香港和新加坡工作。 Simon短评:近年常会被问及这四种选择的比较。我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原则是“挑自己手上最好的选择”。所以第一个问题是:自己手上有什么选择?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呢?后面的问题是很主观的,例如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暂且不靠虑个人因素(例如家庭问题),一般来说还是应该挑选择(一):去纽约大所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只要你在Big Law的总部工作几年,将来的路会开阔很多。你有几年的纽约经验,将来很多猎头会找你,拿到COLA回国工作。假设你不是当地公民,其实你的选择是“One-Way”的,回国后就回不去。去纽约—〉香港–〉内地工作这个次序容易,但反方向就困难。如果你手上没有选择(一),那很多人会纠结在选择(二)和(三)/(四)中间。这个更多是个人选择,有些人喜欢移民美国,在当地买个House,一家人在美国过上平静的生活,那选择(二)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增速比美国快,所以选择(三):中国内地大所其实有不少机会,工资一开始少,但是业务好,过几年就有可能成为合伙人。至于选择(四),介乎(一)和(三)之间,既有西方式的法律训练,但同时升合伙人的机会比留在美国大。在选择(三)和(四)之间,看自己想做什么业务,如果是金融类型的(例如IPO,债券等),应该在香港/新加坡比内地更好。在此祝各位留学LLM/JD的CLECSS 朋友们都找到合适自己的事业选择!由于场地有限,有兴趣报名CLECSS/ CBLA/汉坤律师事务所 Party(北京站)的朋友们,请于本周五前报名。期待下周六在北京见到各位,谢谢!

【CLECSS 387】律师的饭局指南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作者:Simon Mui 梅品和,CLECSS创办人,CBLA旅美中国律师协会董事,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硕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纽约/英国/香港律师,多年国际律师事务所经验)律师每天都要吃饭,今天吃什么,吃多贵,跟什么人吃,也是要考虑的问题。今天会以一个有趣的角度,分享一下律师吃饭的经验。如果律师一个人吃律师们,如果你在忙,当然就是快快地一个人吃饭。由于你平时应酬时都要吃一些又贵又不一定健康的食物,建议自己吃的话,吃个30-50 元的午餐就够,多选一些清淡多青菜的食物,例如鱼肉青菜。偶然吃吃快餐店(例如一个月一两次麦当劳)也可以。这样的话,一来你可以保留经济实力,跟朋友和律所客户吃饭,二来可以保留胃口在晚餐跟朋友吃一些比较丰盛的晚餐。律师跟非客户的朋友吃饭律师一般跟朋友吃饭,不用吃得太贵,只要不寒酸就可以。所以可以挑一些有特点的餐馆。例如选择高档西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吃意大利餐,三道菜,一个Salad,一个Pasta 和一个甜品就够,人均就大约150-300 元。韩式,日式,泰式也是不错的选择。上周五CLECSS陆家嘴Lunch的人均就大约200元。跟非客户的朋友吃饭,也不一定要在最贵的地点吃饭,可以选择其他地点。例如如果你在香港吃饭,不一定要在中环吃,可以去铜锣湾吃饭。律师跟客户朋友吃饭律师跟跟客户吃饭,就要比较谨慎,不能太随意。首先要了解客户喜欢吃什么,地点对于客户来说是否方便。一般来说人均吃不低于500元,因为你收了客户这么多年钱,怎样也要掏钱请客户吃顿好的。你吝惜钱,客户就会看你不起。不过切勿点得太多,有律师为了显示经济实力,点了满桌的菜,最后也吃不到一半。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多点20-30%的菜就可以,这样就不会失礼,也不会浪费。食物可以点些偏贵的食物,这样人均可以500元以上,但又不会剩下大量食物。结语- 饭局的背后我自己一般喜欢跟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吃饭,这样可以无拘无束地吃饭。吃什么,吃多贵,也不用多考虑。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但是一个月总会吃几顿工作上的饭,那时候无论是否我付钱,我也不会介意吃得很贵。每次去一个Business Lunch/Dinner,也是一个学习,在高级餐厅吃饭,通过跟Bankers和Lawyers 交谈,也学到不少东西。所以我很喜欢不同种类的饭局,有时候喜欢独处,有时候喜欢热闹,不同的饭局给我不同的体验,让我的法律饮食人生更加丰富。在此也祝愿每一位CLECSS朋友多好好享受每天的饭局,有个丰盛的法律饮食人生!【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86】资产管理行业并购浅说(一)

作者:张杨
06月24日 | CLECSS
作者:张杨现就职于一家国有大型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担任法务主管资产管理行业是当下实务界的热点行业,从“大资管”提法的兴盛到各类互联网线上以资管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户,都吸引着对该行业深具兴趣的专业人士的眼球。纵览境内外资产管理行业的各贤达先进,如KKR、凯雷、黑石等已经实现了首次公开上市,而境内的九鼎、中科招商、硅谷天堂等也已经登陆新三板。然对于资产管理类公司的并购整合,却业界关注度较之其上市融资,远远不足。笔者结合实践经验,特此总结资产管理行业的并购实务要点,以供抛砖引玉。资产管理公司内部重组以私募股权投资为主业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如以该公司为标的进行兼并或收购活动,估值将是商务/法律上碰到的第一个难题。举例而言,国内某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其不仅通过和团队共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其本身亦直接进行股权投资甚至二级市场定增,则如果该公司未能进行如黑石/凯雷上市前重组类似的内部重组程序,进而将其持股的各基金普通合伙人/基金管理公司的现金流收入归集到上市主体,则其将面临由于其持有的资产包估值巨大,导致并购对价也将骤增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黑石/凯雷等资产管理人往往很少在其主导募集的基金中作为有限合伙人(至少是高额的出资承诺)同时对该等基金投资,其进行上市前重组的目的主要是归集其旗下各支“在先基金”和“嗣后基金”的管理费、业绩分成等现金流,进而根据该等现金流的状况进行分割,公众投资人往往以B类common units形式投资到上市实体中,拥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分配请求权,但几乎不拥有对上市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而中国境内多数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往往同时在基金的普通合伙人/管理人和有限合伙人两端同时投资,目的是同时实现对普通合伙人/管理人的外部管理团队或者脱胎于国资体系的市场化了的管理团队进行有效管控以及保证国资的稳定性投资收益。故在参考境外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路径的同时,需要发挥创造力,根据“做轻资产包降低交易对价”的思路,对现有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重组。资产管理公司的估值在中国实务操作中,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估值难度较大,原因主要有:(1) 如资产管理公司拥有众多有限合伙人权益,对该等有限合伙人权益进行估值,难度较大。境外主流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投资银行,如Capital Dynamics,Cogent Partners等机构,较多使用自最终的标的项目公司的fair value出发,bottom-up的估值方式。但该等估值方式需要依赖一个行业公认的benchmark, 该benchmark是建立在众多可依赖的交易数据库的信息基础上的。反观中国境内当下的实践,无论是业内相对较权威的数据库投中还是清科,其均缺乏基础交易足够的信息(比如投前/投后估值,是否存在估值调整机制等(,故几乎不存在一个可以为各方所信赖的benchmark。恰恰相反,大量的私募股权二级交易表明,交易当事方简单粗暴地使用了对实缴出资给予一定折扣的方式作为对有限合伙人权益估值的金标准,这几乎等于说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估值基础定在注册资本的一定折扣标准上,非常荒谬。(2) 即使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几乎为项目公司的权益(股权/可转债),根据中国最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将主要采用fair value方式进行估值。但fair value估值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上,并非一客观的科学标准。故现实中往往采用最近一轮融资价格作为fair value的基础,但基于过去融资的价格去推测现有价格,本身就是存在一定逻辑问题,而且不能避免公司如在上一轮融资后,公司所在行业出现变革性发展,导致公司估值骤降的问题。

【CLECSS 385】律师的内向和外向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昨天的【CLECSS #384】《律师们:这么多年来,你们的心境有改变吗?》中提及如果“如果有任何人躲在Party某一角落,我会把他/她找出来,确保能能融进去Party里面”,引起了CLECSS 微信群的讨论。如果律师个性本身内向,那怎么办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了解内向原因小时候我也是很内向。我觉得内向的人大多是自信心不足。我自己出生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时每每同学暑假回来后说去了海外旅游,家里带了他/她去吃自助餐。心里虽然不一定是很羡慕,但是跟同学们就缺乏了共同话题,自己见闻不足,就沉默起来。久而久之,就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内向。这个回想起来是个心态问题。其实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同学,没有人会看不起你。由于内向的人主要是缺乏自信和成功感,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件事情要增加自己的一些成就感。从今天开始做一些让自己感到自豪的成绩出来。人生的不甘心父母以前向我提过,建议我不如做医生,只要我把医学专业做好就好了,不需要像律师等职业靠“口才”,也不需要去“拉客户”。就因为这句话,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我跟我父母说,就是因为自己口才不好,才需要去法学院锻炼,就是因为我内向,才需要在法律界锻炼变得外向。世界上没有东西是没能变的,问题是自己做或不去做。过了很多年后,我这方面一步一步改善。现在口才方面可能恰当好处,因为我说话不太流利,反而给别人一种真诚的感觉。解决内向问题解决内向的问题,你必须自己本身有点底气。你想想自己有什么成就,人一辈子总有些自己有,别人没有的事情。例如你读书时,家庭环境不好,下课后去麦当劳兼职卖汉堡包,靠自己赚的钱供自己读书。这个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很多其他人都没有经历过。你交谈时,必须要有一些“东西”能跟别人分享和交流。其次,就是要解决心理问题,人生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平等的,别人暑假去过欧洲旅游,自己爬黄山,两个都是旅游,苹果和橙,没有可比性,最重要自己喜欢就好。最后,要真心喜欢跟别人接触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有趣的故事,我本身就很喜欢跟内地法律学生和年轻律师交流。结语各位CLECSS的朋友们,内向不是不能改的。世界上没有东西是没能变的,问题是自己做或不去做。只要你想,你总可以从心态上改变,通过锻炼一步一步的改善。今天我能走到这步,也是多年来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此希望所有CLECSS 朋友们在未来的Party里都能快乐主动地跟别人交流,要是你躲在Party一角,我也必定会把你找出来,让你融进Party 我才罢休。北京的朋友们月底美国LLM/JD Party 见!【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84】律所们:这么多年来,你们的心境有改变吗?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昨天在上海成功举办了2015年CLECSS/CBLA/方达律师事务所的美国LLM/JD Admission Party(上海站),感谢各位朋友们抽空过来。在此祝愿同学们在来年学业进步,事业顺利!CLECSS/CBLA/汉坤律师事务所的美国LLM/JD Admission Party(北京站)将于6月27日在北京举行,期待在活动见到各位!(详情参加昨天CLECSS 公众号的帖子)。自美国回来后,我跟很多久违的朋友们见面,很多朋友们都说跟我8年开始做全国巡回讲座时的外貌一样,这么多年来一点都没有变化。事实上,真的变化很小。这8年间,有事业的高潮低潮,有憔悴的时候,有体重增加的时候,但都很快恢复过来。我觉得,重要的是,我这么多年来心境一直都没有变化,一直都在跟年轻法律人在一起,一直都跟他们分享,聆听他们的问题。所以一直都保持着年轻时候的心境和理想。这些年来,没变的是心境,变的是处事手法。没变的是心境每年这段时候,我都会坚持举办年度的LLM/JD Admission Party。有些朋友跟我说,你跟这些年轻法律人一起干什么,你斯坦福商学院毕业,应该都跟那些商界的朋友一起。事实上,我去斯坦福商学院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学习管理和创新,除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外,也希望能帮到每一个中国法律人实现梦想。每年在LLM/JD Admission Party,就是我最能感到“这个梦想切切实实在我身边”的时候。因为这里每一位想出国的年轻人都怀着梦想而来,每一个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故事,10年后,要是把他们的故事都写出来,将会是一本“感人法律人故事集”。8年前,我在辅导年轻法律人;8年后,我仍是在辅导年轻法律人。这一切,将不会改变。倒是很多年后,我再见到很多当年辅导的年轻法律人,他们都改变了很多,很多都脱胎换骨,便了一个很成熟稳重的律师。变的是处事手法心境是没有变化,但变的是处事方式。随着年长,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都变得成熟。以前’Think Big; DoBig”, 我常常鼓励大家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在我鼓励的是大家不要只是追求自己的梦想,作为一个成熟的律师,你也要顾及身边的人。小时候我是Party的参加者,我追求我在Party里的快乐,但是长大后我是Party 的主办方,我就要确保每一个参加Party 的来宾都备受重视,让他们到Party都找到自己的目的和快乐。如果有任何人躲在Party某一角落,我会把他/她找出来,确保能能融进去Party里面。这么多年,无论我在法律事业上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一直以善良+正直+助人为原则,努力帮助每一个中国法律人成长。随着自己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我的人脉越广,我越有能力帮助他们,我就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更成熟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结语我很庆幸,无论在法律事业经历过什么困难,我至今的心境没变,样貌也没有改变。还是一样乐观快乐地过着每一天。再多的困难,只会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帮助年轻法律人的决心,因为自己成长曾经经历过的困难,我更希望年轻法律人走的路更顺更远。在此非常期待6月27日在北京的美国LLM/JD Party见到各位CLECSS朋友们!【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83】“合规”(Compliance) 作为律师转型的职业选择(1)—合规部门在做什么?

作者:李霁
06月24日 | CLECSS
昨晚抵达上海。各位晚上CLECSS/CBLA/方达律师事务所的美国LLM/JD Admission Party见!CLECSS今天很高兴再次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合规”(Compliance) 作为律师转型的职业选择。上次那篇【CLECSS #375】《从律师转型法务的最佳时机》很受大家欢迎,相信对各位考虑从事合规的朋友们会很有帮助!作者:作为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年利达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近几年来,随着GSK和SIEMENS等诸多全球知名跨国公司接受中国或美国司法部门反商业贿赂及海外反腐败法调查的新闻不断曝光,法律界对于FCPA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而在最近几年的法律雇佣市场上,如果问什么职位最热门,那一定是外资公司的合规职位(compliance officer)。如果说现在律所里的律师,大部分都很有信心转型做法务,那么转型做合规可能就没那么有底气了。甚言之,相当一部分公司(包括外资公司)法务也不是很清楚外资公司的合规部门到底在做什么。今天,我将结合自己曾在美国制药公司的工作经历,就外资公司合规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来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增进各位律师和公司法务对于合规工作的了解,有助于对合规感兴趣的各位法律同行的职业道路规划。什么是合规跨国公司合规部门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美国国会于1977年制定生效的“美国海外反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 FCPA)及英国2010年《反腐败法案》(UK Bribery Act 2010)。FCPA自颁布以来经过历次修订,其主旨是要求任何美国公司及其在美国以外设立的分支机构都必须遵守美国本土法律FCPA的规定。FCPA的核心是 “禁止公司或其员工向外国官员支付或授权第三方支付任何有价值的财物(anything of value),以达到获得或保留业务(obtaining or retaining business)的目的”。根据前述规定,所有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Subsidiaries),不仅要遵守中国当地的反商业贿赂法律,还必须遵守美国FCPA法案的规定。在现实操作中,违反FCPA的后果会相当严重。近几年,美国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海外反腐败法》的调查和执行力度都越来越强,每年发起的案件调查数量也一直在不断攀升。哪些公司需要合规如上所述,美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需要遵守FCPA的规定,前述美国公司不仅包括美国本土公司,还包括在美国上市的海外公司,如一些欧洲公司或中国公司。鉴于2010年英国颁布了《反腐败法案》,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公司也加强了自身反商业贿赂的内部合规力度。但总体上讲,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管控力度更大,尤其是制药和医疗保健行业,以及一些需要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和政府官员交往密切的公司。合规部门在做什么合规主要分三方面的工作:(i) 合规政策本土化制订和咨询:即合规部门需要将集团公司的合规政策,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移植落地到中国,制订适用于中国分支机构的本土化合规政策;并在业务部门开展业务时,提供必要的合规咨询,向业务部门解释某些合规条款在业务开展中如何理解和适用;更进一步,在必要时,根据合规政策审查和批准业务部门拟开展的某项业务的可行性;(ii) 内部合规培训:合规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为此,几乎每一个实行合规政策的公司,都会要求合规部门定期给公司的全体员工、甚至公司的经销商(即“第三方代表”)进行合规培训,并要求全体员工(以及经销商)知晓并遵守公司的合规政策;(iii) 合规自查/调查:通过公司内部检举、普查、抽查(包括员工访谈、调查财务发票)或聘请外部咨询顾问和律师的方式,查处公司内部任何涉嫌违反FCPA的行为、或违反员工道德准则或公司其它内部规章制度的行为,从而最大可能地降低公司内部存在上述违规行为的法律风险。律师、公司法务转型合规官(Compliance Officer)早些年,美国公司在中国分支机构的合规政策并不成熟也不完善,中国本土的合规法律需求不大,主要工作集中在配合总部的合规部门调查已经发生的违规案件。为此,在中国的外资公司中,合规往往体现在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流程方面,合规部门通常附属于财务部门,甚至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并汇报给CFO。最近几年,鉴于相当多在华外资公司在合规政策的制订、咨询和培训方面的工作量显著增加,并且需要结合中国当地的反商业贿赂相关法律的规定来控制公司内部合规法律风险的客观需求与日俱增,合规部门的人员组成,渐渐从运营和财务背景的合规人员,转为了法律背景的合规人员。而在美国公司总部层面,合规部门通常汇报给法务总监,因此总部的合规人员大多有法律背景。在职业转型方面,公司法务转作Compliance Officer往往受到大多数外资公司的欢迎,理由是公司法务熟悉公司的自身运营以及公司合规的要求,同时律师的背景使得法务更擅长理解和解释某一项制度在业务开展中的可行性,并能很好地把握政策的灵活变通性。相比而言,大部分律师基本没有合规经验,所以转型做合规官的可能性比转型做法务的可能性更小。当然某些律所有很好的Healthcare和Life Science 的业务,或者有稳定的外资医药公司的客户,并且这些律所的某些律师有机会经常参与到合规的案件中,比如参与公司的合规调查,这些律师就非常有机会从律所成功转型为公司的Compliance Officer。由此可见,对于各位律师朋友,在法律的职业道路上,除了可以成为律所律师、公司法务之外,还有第三个选择,即成为外资公司的ComplianceOfficer。鉴于三者都有互相转型的可能性,很多人的困惑是,如何转型才能最大体现并提升自己的价值,使自己在法律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快,让自己的职业道路越走越宽。碍于篇幅,我将在下一期跟各位探讨这一话题,敬请期待。

【CLECSS 382】简洁英语有三宝 – 从简,标点,副词巧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CLECSS今天很高兴收到张南的投稿,讨论简洁英语的写作技巧。在现今社会,法律英语越来越追求简洁,希望今天的文章对大家的英语写作有帮助!(作者:张南,CLECSS会员,吉林大学法学学士,美国乔治亚大学法学硕士,纽约大学法学博士,纽约律师,美国瑞格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

【CLECSS 381】律所招兵买马: 挖角潮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最近法律就业市场大旺,如果你在律所工作,肯定会收到不少猎头的电话。一线律所挖二线律所的律师,二线律所挖三线律所的律,律所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唯独是找到合适的人才不容易,因为毕竟律所招一个人进去,真的需要他有那方面的经验和技能。而如果那个人真是人才,A所想要,固然B所也想要。律师挖角你要让一个律师(尤其是合伙人)跳槽,必须要付出相当的溢价,这个要看双方的需求。过去十年,就发生过很多整个团队被挖的例子,例如Simmons &Simmons 团队被挖到Fried Frank,Allen & Overy 团队被挖到Latham & Watkins, 这些都是因为当时这些美国律所都急需要在香港建立香港团队。所以必然愿意用高价钱吸引这些合伙人带着律师过档。这个跟我们一般的商业合并一样,高价买过来的东西不一定合用。最后也证明这两个例子也不是太成功。律所为了高价跳槽,过去后文化上不一定合得来。至于Kirkland 几年前挖的名星级合伙人,倒也比较稳定和成功。这可能与它们的entrepreneurship spirit 有关,每个合伙人做好自己的生意就好。挖角的溢价律师值多少溢价,很视乎律所多需要你。所以你的“价值”是相对的,而溢价也是相对的。例如如果他们刚好需要一个DCM(债市)团队,你市场上是唯一/绝少可挖的律师,那你的价值就高。如果你是做一般的业务,市场替代性高,那溢价就不会高。一般很多合伙人跳槽有一个大的signing bonus。至于其他律师,如果你是美国Track的,一般都是标准的US Pay,但是律所可以在福利Allowance上有所调整。例如如果你以前的美国律所没有COLA,而新的律所有COLA,这也算一种溢价。对于其他情况下,建议跳槽时争取30%左右的溢价。从律师的角度而言每次跳槽,都会有短期的金钱利益得益。但是在作出跳槽决定时,我们必须要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例如如果你跳得频繁,就会给人一种不稳定,不可靠的感觉,这样你的价值就会下降。所以一般我都会建议大家在每个工作做满三年才跳槽,这样确保你那三年能充分掌握一种业务,在那三年来发展及锁定客源。如果你一年一个所,别人会觉得你业务和客源都不稳定,估计也没有什么人敢要你。另一种情况,是你为了个溢价去了一个低一层次的律所。这个也是我一般不鼓励的。其实律所的名声也是“价值”的一部分,你去了一个低一层次的律所,将来就没有那么值钱了。当然,如果你跳过去是因为可以做Managing Partner,或因为为了一个较轻松的律师生活,也是可以考虑的。结语CLECSS以Think Big; Do Big为主题,也是鼓励大家力争上游。所以大家跳槽去更好的律所,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切记不要操之过急,不能单为短期的金钱利益而跳,而要思考是否跟自己长远的发展目标吻合。在此,我祝愿所有CLECSS朋友都能一步一步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在法律事业上攀上高峰!

【CLECSS 380】律所里的人情味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很多刚出道的年轻律师的生活过得很不开心,他们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客户和老板要求高,工作小时长,渐渐失去了应有的私人生活。由于他们呆在律所的时间比家多,所以让他们感受到律所的人情味极为重要。尤其是,今年市场好,工作机会大,有时候律师选择工作时就不只看律所的排名和工资,也会看律所的氛围,是否合适自己的个性和想要的生活等。律所的人情味很多时候律所为了自己的PPP (profit per partner)排名, 都对billings 有严格要求。但是这都是些数量化的东西,律师作为一个人,也需要很多非数量化的元素。以American Lawyer 杂志的排名为例,除了大家都听过的AmLaw100,每年也排A-List, A-List 也会考虑律师的life quality ,律所氛围,pro bono 等元素。事实上,就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喜欢去Vault 5 的律所,有听过不少个案,为了较好的律所文化,放弃了Sullivan,Skadden等律所Offers,去了Cleary 和Debevoise 等比较gentle 的律所。很多时候,律所的政策带有人情味,会让员工快乐很多。例如每天花一些钱,在Pantry放满水果,在冰箱里塞满饮料,这些都给员工很好的感觉。有听过某些律所上班时还要打卡,如果律师晚上工作到凌晨,难道还要求员工早上9点回来吗?真正好的律所,应该尊重律师本身调控时间的自由,只要律师把事情做好就可以。另外律所也应该花一些钱给律师一些福利,例如Gym Card,跟商户多谈一些优惠,律所多去旅游,让每一位律师都感觉自己过得很幸福,那工作上的烦恼就会忘却。合伙人/高级律师的人情味很多时候,年轻律师都工作得很累,每每都有情绪低潮的时候。作为上司,很应该一有时间,约那些年轻律师出来吃饭聊聊。多一些聆听他们,听听他们最近的工作烦恼,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多一点给他们一些积极鼓励,分享一些自己当年是怎样熬过这段日子的,并客观地告诉他们现在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够好。有时候,即使你对他们没有直接帮助,这种心理安慰也让他们内心好过很多。以前工作到夜深,我也会拿杯咖啡/可乐去跟年轻律师聊聊,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并鼓励他们坚持,一些事情熬过了就好。有时候,我也会约年轻法律人出来吃饭,聊聊他们的事业发展,给他们一些中肯意见,事业规划怎样能做得最好。(相信不少年轻律师也知道我有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微信联系大家,聊聊大家的近况)。结语看《武媚娘传奇》时,当唐太宗打仗回来,看见徐贤妃(徐慧)把宫廷打理得井井有条,表示嘉许。但徐慧使用的,是严格的手段,让每一位宫里的人都不敢懒惰。但是每个人就少了一些发自内心的积极性。更好的做法是,你让每个律所的人都感到律所的人情味,你对律所有归属感,喜欢里面的上司,这样快乐地工作,相信成效更高。如果你在外面跟你的律师朋友吃饭时,说自己的办公室Pantry放满水果和饮料,难道对方不羡慕吗?这对律所也是很好的宣传。所以说,律师也是一个人,人就不能只是数量化,还有很多“人情味”的元素要考虑的。祝所有CLECSS律师朋友们都在一个有人情味的律所工作,快乐地过着每一天!【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79】英文客户邮件中“MUST”一词的使用

作者:Jerry Liu
06月24日 | CLECSS
各位CLECSS 朋友们,周一工作愉快!继【CLECSS #344】《律师执业与火车理论》和【CLECSS #372】《法律备忘录写作中的修表理论》后,今天很高兴再度收到Jerry 兄投稿,讨论英文客户邮件中“MUST”一词的使用。希望对大家英语邮件写作有帮助!作者:Jerry Liu,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美国密苏里大学Kansas City分校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硕士,多年并购,公司法法律服务经验本文想谈一下给客户英文邮件中“must”一词的使用心得。目标读者是涉外业务的初级律师,业内大佬请直接忽视。在涉外律师业务中,与客户特别是国外客户的邮件交流至关重要。除了与客户进行服务前和服务中的沟通交流之外,很多时候很多advice也是通过邮件deliver的。所以英文邮件的书写直接体现了律师的英文水平、专业知识、以及法律思维,重要性毋庸置疑。英文客户邮件中有很多要点,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在本短文中,我想谈一谈“must”一词的使用。我想很多初级律师作为法律英语的基础知识,都已经知道“shall”和“will”的区别。在这里我不想多谈simple legal English拥趸的看法,因为“shall”和“will”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还是应该严格区分的。“shall”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法律义务;“will”跟多强调的是“主观意愿”。由于国内法律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shall”和“will”在法律文本(特别是法律合同)中的使用区别也渐渐深入人心,为广大法律学生和初级律师熟知。但是在客户邮件的写作中,我却看到了事情的另一个方面,即“shall”一词的滥用。这个问题在初级律师身上反映了非常厉害,甚至在一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律师身上也曾看到。就这个问题,我总结下面两点:第一,“shall”在客户邮件中当然可以出现、使用。例如,我们在给客户分析其legal position的时候,可以援引其签署的法律文本中的条款,说其“shall” make the payment within 30 working days…同样在转述法规法条的时候,也可以说根据什么什么法律,客户“sha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clauses into the agreement。如果大家有机会阅读一下英美法的成文法条,就可以看到“shall”一词在coded laws中的使用范围和技巧。第二,“shall”在客户邮件中不应被滥用。(一)归根结底,“shall”一词强调的是根据所缔结的法律文书或法规所创设的“法律义务”。如果邮件中要谈及的内容与“法律义务”无关,则不应使用“shall”,而考虑用“must”。例如,如果你想表达一个外资客户进入中国市场所考虑的因素时,你可以写 “a foreign investor must consider the following points when considering entering into the Chinese market”。如果你使用“shall consider”则会显得不太合适。当然,根据具体情形,上述情况也可以使用“may consider”、“may want to consider” 或“is advised to consider”(这个选择本人不太喜欢)。(二)即便对于“法律义务”,很多时候在邮件中使用“shall”也不太合适,有照本宣科的感觉。客户可能不太喜欢或习惯这种表达方式(特别是非法务客户)。这个时候使用“must”可能更加合适。例如,你可以说根据中国法规的要求,“the foreign investor must file with the MIIT the following application documents…”非常直接、明晰。再如,你可以说 “the company must stop operations and discharging pollutants after its discharge permit expires…”。使用“must”立马就把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表达出来了。上述两个例子中,如果将“must”换成“shall”或“will”则会不太合适,意思表达也会有偏差。当然,法律文本的写作不是rocket science,更多的是style的问题。所以对“shall”和“must”的选择也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即便在style的选择上,一定要在大的方向上和mainstream保持一致。这也是我不是很赞同simple legal English 的原因。上述乃本人拙见,欢迎拍砖。

【CLECSS 378】女律师静静的烦恼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昨天的【CLECSS #377】《男律师一般喜欢怎样的女孩》很受欢迎。CLECSS 很高兴今天收到齐Par的投稿《女律师静静的烦恼》,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看女律师找男朋友的问题,希望各位CLECSS 读者会喜欢。(作者:齐Par)静静是90后,毕业后在国内某一线律所工作两年多了。工作忙碌而充实,牺牲的自然就是娱乐和社交的时间,每天拖着一身的倦意回到家,已经接近午夜,基本上也该洗洗睡了。周末有点时间,基本上选择在家补觉或者是跟几个闺蜜逛街八卦,绘制城市的吃货专属地图,这样的生活让静静觉得挺开心,找男朋友什么的,还真的没认真考虑过。可是今年过完春节后,自己的老妈不知道为什么,天天催着静静找男朋友结婚。乖乖女静静从来没有让父母操心过,既然老妈一声令下,静静将做尽调的热情和严谨带入到了“找男友项目”上。朋友介绍、相亲网站、线下互动、认识新同事,静静一样也没落下,虽然到目前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收获,但是倒积累了不少心得:(一) 关于律师这个职业标签。律师、医生这种职业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比较受人尊重的,但是在中国,且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女』,这就有点尴尬了。静静本人条件不差,但是每当与交友相亲对象介绍职业之后,似乎对方就有了一些心理上的小纠结,觉得女律师比起女教师或者女护士这种温婉的职业而言,多了一些咄咄逼人和斤斤计较。要知道,这可是中国男人选择另一半的死穴。静静甚至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虽然女律师对选择男律师作为伴侣没那么在意,但男律师大多对女律师退避三舍。(二) 关于价值观,静静从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开始,受到的就是法律思维理念的教育,这种思维模式潜移默化的也影响了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判定的标准。每当对面的男生侃侃而谈自己的伟大抱负的时候,静静的目光反而会被男生皱皱巴巴的衬衫多出来的线头吸引,然而心中嘀咕,一个对自己都不精心打理的人是如何能够征服这个世界呢?理想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假设,空谈误国,更误终身啊。静静有时候也会后悔,自己选择的专业和职业,会不会导致自己并没有其余姑娘们的浪漫与率性呢?(三) 关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其实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正是精力和脑力最充沛的时段,也正是一个人要奋斗干事业的时候。最近半年,律所里面的女同事好多都离职做起了法务工作,之后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朝九晚五。为什么这个社会上男律师就可以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女律师却被二选一的魔咒笼罩?静静心里难免不甘,周六晚上七点半,还在办公室里叼着面包片敲打键盘的静静,手速又更快了一些。其实,静静的烦恼也是大家的烦恼。进入职场不久,在感情、家庭与事业发展方面究竟该如何取舍?对自己该如何定位,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才是符合自己的期待的样子?与其说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倒不如说是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答案。这时候,电话铃声又响起来了,不知道是客户还是老妈打来的。【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77】男律师一般喜欢什么女孩?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今天周六,在去广州的路上。广州的朋友们下午CLECSS 讲座见!这几年来,很多律师兄弟朋友带了他们的女朋友/太太出来,发现都有些共通点。一般有以下两个情况:比较多的情况– 女朋友/太太温柔贤淑,不太强势男律师每天在工作上都有很多冲突,跟对方律师吵架,替客户盘算,处理跟同事的关系。在办公室里很烦恼。所以下班后一般想找个温柔美丽,不太强势的女朋友。平时跟女朋友看看电影,反正就是想找个让他心灵快乐的人。对方可以是一位老师,或任何一种正常时间下班的职业,将来结婚后有时间照顾家庭。倒过来如果对方非常强势,下班后还要时时刻刻吵架,那生活就没有乐趣了。不过男律师这个职业本质就是很Critical,所以他们一般对对方的相貌和学历还是有点追求的,希望对方跟自己教育经历不会相差太远。另一种情况– 女朋友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也见过另一种男律师,会找一些事业型的女强人。有些家里本来就有钱,家里做生意。这些男律师自己在事业上很用功,不过觉得找个富家女孩更如鱼得水。也有一些,女孩不是富裕家庭出身,但职业的性质可以帮助自己加强人脉。例如,有些男律师找了个猎头做女朋友,猎头女朋友本来在圈里认识很多人。也有些找了Banker 做女朋友,将来可能有些潜在生意。不过一般来说,他们也不是真的唯一建立在相互的利益关系。我见过的个案当中,一般他们也真是喜欢对方,不过若能在男女关系上,事业相辅相成,就更加好。结语这么多年来,见到身边的法律界兄弟,对感情上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无论在工作上碰到多少女孩,对感情始终如一,第一位女朋友,也是最终的老婆。也有见过一些每次出来,带不同女朋友出来的,至今我还搞不清楚哪个算他女朋友。我认为在满足了基本的相貌和教育条件后,还是人的内心最后重要。一个人有爱心,对事物宽容,你跟她一起就会开心。最后,祝所有CLECSS 律师朋友们都找到合适自己的另一半,好好过快乐的法律人生!广州的朋友们下午见!上海的朋友们下周五见!【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76】三塔(6):电梯和召唤兽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今天六月五日。CLECSS 很高兴继续连载“他/她不想说”的原创故事《三塔》。在《三塔(6):电梯和召唤兽》,作者会继续讲陈克律师在陆家嘴的律师工作和生活,大家不容错过!大家要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可以用微信搜狗(weixin.sogou.com),搜索【CLECSS #299】,【CLECSS #315】,【CLECSS #330】,【CLECSS #345】,【CLECSS #360】重温《三塔》的前五章。作者:他/她不想说原创虚构,独家连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谢绝转载,多谢配合。陈克有时觉得:金茂大厦是全陆家嘴区域最“妖孽”的高档办公楼。硬件很洋派,却总是有熙熙攘攘的中外旅行团在每个大门出没。一走进其他商业楼宇的大堂,往往有香水味或工业芬芳剂的味道。而一走进金茂,特别是午间,嗅觉灵敏者却间或能闻到地下室食堂的饭菜味;好比医院的消毒水味,屡试不爽。私营办公楼而言,堪称一绝。陈克掏出身份证、排队、领卡、刷卡、进电梯井,驾轻就熟,好比自己仍在这里上班。熟归熟,但其实,从很久前开始陈克就十分讨厌重回金茂。他讨厌那饭菜的味道,讨厌旅行团里乱跑的小孩和穿大短裤带墨镜的老外老头,讨厌换门卡的姑娘脸上的粉或年轻门卫脸上的粉刺。如果可能的话,陈克会宁愿派助手小刘或者Claudia来柏恒所。如果可能的话,陈克只想避开金茂大厦。陈克完全、绝对、彻底地不承认这种心绪是因为某一段回忆,更会矢口否认这种心态其实来源于对某一段过往的悔恨。如果有人敢当面问他当年和老唐一起离开柏恒所究竟是为了开辟唐仑所,还只是为了逃避与那个“她”有关的环境,那陈克更很可能立即把提问者拉入内心的“黑名单”。假如有足够的腕力,陈克更会努力碾碎问这个问题的任何人。对于每个人,心里总有不想回忆的人与事。现实也好,虚构也罢,莫不如是,莫不如是。搭乘高速电梯时,部分乘客常会由于加速度的控制不均匀产生短暂眩晕。旧楼总有这问题。陈克也如此。当然,想到自己此次作为一个平等的拜访者,完全可以稍显casual。于是,他解开领子,拉下领带,塞进裤兜。电梯里除了自己并无他人。午间本就是大家纷纷下楼觅食的时分,上楼的除了下来拿了外卖的小白领,大有可能也是他这种来“密谈”的。按了门铃,进了柏恒所。陈克对来开门的陌生女孩礼节地笑了笑。应该是个新秘书吧,领着他进了会议室。柏恒所的首代,管理合伙人Charles Brighton早已在里面坐好。陈克想起,Charles教训过柏恒所的年轻律师们:谈判也好,开会也好,主人必须提前在会议室里坐好。一能体现对来客的尊重,二能更显示气势。“哪有城堡的领主等攻方兵临城下才跑进城堡来守御的?”陈克早也已养成了相同的习惯。面对这个肥佬,想起这些过往的教诲和眼前肥佬故意拿腔拿调地装样,陈克心底不免有点觉得好笑。陈克和Charles客气地握了握手。未及寒暄,柏恒的王阿姨端来了陈克唯一怀念的属于金茂的事物:一杯黑咖啡。王阿姨在柏恒所工作的时间比任何员工都长,对陈克更是十分熟悉。毕竟她看着陈克从一年级的小菜鸟成长至今。陈克在柏恒所工作时是上海各外所最繁忙的年代,每天6、7杯咖啡属于常规中的常规。这些年来行走中外江湖,喝了那么多不同的咖啡,陈克却还是觉得柏恒所里的清咖啡最醇厚。当然,如果有人敢当面说这是因为陈克曾和那个“她”喝过许多杯相同的咖啡,那陈克更很可能立即把提问者拉入内心的“黑名单”。假如有足够的腕力,陈克更会努力碾碎问这个问题的任何人。“So, TT怎么样?”Charles能说流利的中文,只是口音略有不纯。大家都嘲笑他是90年代北大语言班结合他那新加坡妻子国语的“北新京”口音,他也从来不以为忤。“唐老板出院了,静养。目前很稳定。”陈克放下咖啡杯,直视Charles的蓝眼睛。陈克心知,这个老外,其实远比很多中国人精明。一旦面对他时转移目光,或被他认为是在欺骗,或被认定心里有鬼。陈克和Charles共事过那么多案子,早知道对付Charles的最佳办法就是显得比他还要自信。Charles咧了下右边的嘴角,拍拍自己那好比陈克大半个腰身粗细的大腿,悠悠地换回母语:“TT always looks like a male tiger. It’s not easy to imagine he will be like this, right?”陈克不语,默默微笑,暗忖:神经病,老外就是想象力丰富。像老虎?你这肥佬就一个大熊猫,陌生人以为你萌萌的,其实凶起来绝对可以。每次面谈上来要么先聊天气,要么玩比喻。今天这是电玩里主人公各自有“召唤兽”属性的梗么。肥佬看陈克不接,仿佛早已习惯这种中式“微笑不语谈判法”,说道:“Has TT told you the latest progress about the initiative?”陈克清了清嗓子。英文口音不正,略带“土气”,这是陈克多年一直无法改变的弱项。老唐不止一次提醒过陈克应该去找个老外私教专门纠正一下语音。陈克却始终不得空。再说了,加班那么忙。连该用来恋爱的时间都用在了写文件或社交上,哪还来这闲情逸致呢?“Yes, on behalf of Mr. Tang and Tanglun Law Firm, we are happy to consider your proposal about the co-marketing projects, and are open to further discuss the possibilities of a non-exclusive alliance.”陈克慢慢地把准备好的词儿一个个地背了出来,故意强调了一下Non-exclusive。Charles不置可否,抬手也喝了一小口咖啡,又换回中文:“我和纽约总部重新探讨过了。考虑到目前中国法律市场的发展。我们,柏恒,希望收回之前关于非排他性市场合作计划的提议。”“What? Revoke?”陈克心里大为讶异。柏恒所即使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也是硬撑着没有违约裁员,市场上更是从未有过“反悔”一说。难道是因为老唐倒下所以连合作计划也搁置了?陈克内心里不停地想着对策。短短几秒,七八种措辞反复研讨,不及出声应答。Charles仿佛下棋占了上风,得意非凡,两边的嘴角都开始上扬。“狼肉贴不到狗身上!”陈克脑里突然冒出这句老话。毕竟老外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大相径庭。这死肥佬,究竟哪一出啊?死肥佬满脸简直开始显出得意二字。看着陈克坐在对面憋红了脸不出一声,他“啪”地一声将桌上反盖的文件翻了过来,推给桌对面的陈克。“This, is our new proposal!”肥佬的声音响了不少。他续道:“We, Boleyn Harris & Anderson LLP, will propose a formal merger with Tanglun! This is our draft letter of intent listing all major commercial terms for you guys to consider.”不等陈克反应,Charles探过身,换回中文,语速慢了不少,续道:“George,你知道,目前中国大陆市场已经有至少10家不同安排的中外律师事务所合营或合并。我们再次考虑之后,决定还是一次性讨论更为aggressive的方案。我们希望,在一定前提下,Boleyn与唐仑可以充分讨论合并的可能性!”陈克最讨厌的谈判,无非就是对方耍流氓没得谈,或是对方太善变没法谈。今天的情况无疑是后者。近两周里,陈克和文昊、Claudia等反复商谈的一直是一个宣传性质大于实际意义的中外所合作对外拓展的机会,类似于“最佳合作伙伴。”当然,陈克自己不是没想过或许有“合并”的可能性,但绝对不是这么快。照着美国所的习惯,陈克更是注意到那份合并意向书足足有27、8页。这,该怎么谈呢?陈克快速决定:撤!他祭出“老唐才是老板”这面大旗,结结巴巴地和Charles解释:由于这是一个对过往初步方案的重大变更,无论如何陈克今天也做不了主,还是得回去和老唐以及其他三位合伙人细细商量。Charles此时心里早已大大满足,哈、哈、哈地笑了好几声,大嘴一咧简直划到耳后根。他双手拍了拍土黄色的大长桌,震度十分强烈。肥佬眼神中略带高人一等的傲气,好比早预料到陈克的说辞。他感谢了陈克今天的拜访,并大度地告诉陈克:唐仑所各合伙人当然可以慢慢讨论,但柏恒所还是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唐仑所对意向书的意见。会议远比陈克想象地短。陈克被Charles送到柏恒所办公室门口时,发现Charles如同十年前一样,还是一贯地露出了“说你嫩,你还是嫩”的表情。这使陈克顿时很有挫败感。每次和肥佬谈正事,最后似乎都是以这种情绪收场。当然,这或许是死肥佬热衷现在这份工作撑着不愿退休的原因:折腾、戏谑且轻微“羞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某些人的一种乐趣。在陈克两只脚都准备跨出门前,肥佬更是决定插上今天的最后一刀。“Almost forgotten, George. Cathy was in Shanghai last week. She asked about you. Here you go, her mobile number in the States. She asked me to give you this.”好比变戏法,肥佬不知从哪里变出一张小纸片,递给半身楞在门外的陈克。肥佬露出诡笑,重手拍了拍陈克的肩膀,貌似开心地补充:“She’s expecting her second kid. We talked a lot about the past. Both of us agree that, if TT is a tiger, you are a GOOSEFISH, huh?”瞄到手里纸片上熟悉而又娟秀的字迹,陈克觉得嗓子好干。“What do you mean?”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鮟 - 鱇 - 鱼。”肥佬一字一顿,似乎对这个中文词也不是最熟。“头上有触手,会发光,看上去很丑很低调,但其实很聪明,故意躲在暗处乘其不备抓小鱼的那种。哈哈。OK, no more kidding. Good to see you again, George. Call me when you guys are ready,OK?”肥佬笑笑,心满意足,转头就走。陈克攥紧右手里的纸条。“是否应该马上撕了”这个念头在脑袋里打了两转。电梯门打开,人不多。陈克缓步走进去,转过身,脸色铁青。照着电梯门镜面看着自己的眼睛,陈克努力想抹除脑袋里此时浮起的回忆。完全出乎他的自我意识,但也正是当年每天加完班走进这部电梯时那个更年轻的自己的习惯动作,陈克奋力地以非常高的频率左右摇了摇自己的头。电梯里,他身后站着两个年轻的90后姑娘。她们身着楼上某家银行的一步裙制服,亭亭玉立、巧目明媚。俩人都穿着高跟鞋,很轻易就能看到陈克已开始发丝稀疏的头顶。看见陈克这个高频摇头动作,两人相视一笑。电梯滑到接近底楼,陈克才觉得稍有平静。他将纸条仔细叠好放入胸前的口袋,快步钻出了电梯。后面的两个姑娘这时才笑出声。短发那个露出满溢青春的酒窝,细声细气,对长发那个调皮地说道:“嘻嘻,这个人,好像一条狗。”待续,逢每月5日及20日刊载,作者加班则相应推迟。【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CLECSS 375】从律师转型法务的最佳时机

作者:CLECSS
06月24日 | CLECSS
CLECSS今天很高兴收到李霁的投稿,讨论从律师转型法务的最佳时机。相信这是很多CLECSS 律师朋友心中的问题。之前CLECSS 也有好几篇法务的文章,这次李霁主要集中MNC法务专题讨论,相信对各位考虑转法务的朋友们会很有帮助!(作者:作为中国律师和美国纽约州律师,李霁于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于201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李霁于2003年在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始执业,并于2007年加入年利达从事法律服务工作。近几年她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李霁于2014年加入Shilton Sharpe Quarry,主要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很多律师在律所工作了若干年,出于work-life balance的考虑或职业瓶颈的原因,会选择跳槽进入公司,尤其是外资跨国公司,我们一般称为Multi-National Company (MNC),转型成为公司法务。最近,身边不断有律师朋友询问我,应该在什么时候离开律所去公司做法务。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普遍的现象,希望能对各位律师朋友们有所启发。为简化本次的讨论,我们仅把讨论的公司范围局限于MNC,民企和基金我们会在以后的专题中讨论。(一)MNC法务的类型身边不少律师朋友,在考虑转型作法务时,往往提到希望能在公司中继续做M&A律师,因为不希望做项目的能力被荒废。在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现阶段的MNC,绝大部分的法务的工作是关注公司的日常业务(General Corporate),碰到并购和诉讼的机会并不多。对应的,在这市场上,MNC更多的招聘做general corporate的法务,很少会招聘并购律师和诉讼律师。当然也会有特例,比如快消公司会招聘一名有诉讼经验的律师做法务,比如通过并购进行增长的公司会招聘一两个M&A的律师做法务。(二)MNC法务的级别根据年资,公司法务可以分为法务助力(legal assistant/ paralegal, fresh graduate candidates), 初级法务(junior legal counsel, from candidates with PQE 2+), 中年级法务(legal counsel, from candidates with PQE 5+), 资深法务(senior legal counsel, from candidates with PQE 8+), 法务总监(general counsel/legal head)。前述工作年限只是作为参考,不同size的公司,对同一层级法务的工作年限、教育背景、资历等要求也各不相同。(三)什么是转型的最佳时机从前面的叙述,可以了解,理论上,律师随时都可以转型成法务,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不用于以往,在现在这个公司法务已经非常充盈的情况下,每个级别的律师转型的境遇各不相同了。一般来说,律师事务所中年级律师(4-6年的律所经验)是比较受MNC欢迎的。中年级律师法律功底扎实,已经可以独立进行法律工作,并且转型到公司属于中层公司法务,主要关注的工作还是法律本身,对沟通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并不高,因为这方面主要有资深法务或general counsel (GC)负责。因此公司在招中年级法务的时候,很愿意看律所直接出来的中年级律师,并且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如何做好公司法务的时间和机会,以及进一步成长的空间。高年级律师(通常有7以上的工作经验),在律所已经直接管理客户,比起中年级律师资深不少,但在转型公司法务时却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有相当一部分公司不愿意接纳高年级律师,而更希望看相同资历的公司法务。原因一是高年级律师精通业务,但资深法务需要具备较高要求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并在心理上接受法律部在公司中的从属地位,这是很多律师在转型后短时间内不能适应的。其次,高年级律师通常比相同资历的法务预算更高。通俗地说,就是贵但并不一定好用。当然,也会有一部分MNC,出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或GC的工作风格,更欢迎高年级律师加入公司,并愿意拿出更高的招人预算。通常在律所工作了10-12年以上的律师,不是counsel就是合伙人了。在这个阶段转型,大部分候选人的预期转型的职位是legal head/GC,在心理上已经无法接受资深法务(senior legal counsel)这样的职位。但鉴于现在MNC中的法务充盈,不同于以往,现在公司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12-15年既有很好的律所背景又有很充分的公司法务经验甚至带团队的经验,加上counsel和合伙人的工资普遍高于同等资历的法务,MNC很难有动力接纳一位如此资深的律师,并愿意承受律师转型的一些列风险,比如是否能管理好公司的团队,是否能和业务部门老大有效沟通和合作,是否能很好地代表公司和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进行危机公关。当然事情总有特殊情况,比如有出现过律所的合伙人直接加入其服务多年的客户做GC,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说了这么多,不是说越早转型公司法务就越好。一般的,我们不太建议初年级律师转型做公司法务。首先,2、3年级的律师普遍的在律所还没有打好法律功底,尤其是外所,这个年级的律师可能还在做翻译工作,着急转型,到了公司怕法律功底不够用。其次,公司的上升途径相比不如律所快,初年级律师过早转型会放缓自己的职业道路的步伐,这在薪资上面也会相应的体现。综上所述,没有绝对的“最佳转型时间”,这要结合律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律所的情况、主要涉及的业务类型、教育背景、工作资历,以及届时的市场情况来作综合判断。如果各位律师朋友有转型的打算,希望我的以上意见能够帮助到大家。【注:大家看CLECSS往期文章,除了可以看“历史消息”外,也可以用微信搜狗搜索(weixin.sogou.com)】

全部 / 共有1494篇文章